发布时间:2020-12-21
最近有两则消息引起了老沈的注意。
一则是:虽然国际油价已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国内油价也存在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但国内豪华车市场高速增长的势头丝毫未受影响,2008年仍持续升温。
另一则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在2007年全国完成的880万辆汽车产中,排量小于1.3升的车型共销售164.39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26%,与上年同期相比,市场占有率下滑5.7%。而1.0升及以下微型轿车的市场萎缩更是触目惊心。进入2008年,小排量车销售下滑的趋势依然没有改变。为此,人们对小排量车的窘境,发出了叫好不叫座的感慨。
然而,小排量车在中国市场遭遇窘境的同时,全球却出现了小排量车热。印度塔塔汽车公司最近推出一款名为Nano的小轿车,以2500美元的低价吸引了全球目光。同时,以往不屑于制造低成本小型车的跨国汽车公司最近纷纷推出小型车计划。在不久前的北美车展上,通用把小型车放在展台最显眼的位置,宣布要造低于4000美元的小型车;福特公司发出信号,未来两年将推出价格在7000美元~10000美元的小型车;丰田和日产公司分别表示,未来数年内将推出售价7000美元的车型。
在中国市场,小排量车为何会遭遇如此严寒呢?
过去,人们往往将责任加在各大城市实施的不平等“限小”政策。2006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出《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意见的通知》,并对汽车消费税做出了调整,各大城市也纷纷放开了对小排量车的上路限制。不平等待遇解除之后,不少业内专家预测,2006年至2010年,国内小排量车市场每年将有15%至18%的增幅。然而,进入2007年以后,小排量车销售非但没有增长,反而一路下滑。
人们搞糊涂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有人认为,问题出在小排量车的质量上。老沈过去也是这样认为的,总觉得中国市场缺少精品小排量车。说到国产小排量车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不是空调不行了,就是音响不行了。
近几年,国产小排量车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质量差的总体印象仍没改变。问题的根源出在一个“利”字上。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项经营活动往往都是为“利”而来。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刚刚被开发的大市场,前景广阔;中国经济是世界发展最快的,老百姓正在快速致富。这两大因素决定了中国车市形势一派大好。在这样的背景下,生产商就会把注意力放在中高档车上,因为小排量车的利太少,而中高档车的利则比较厚。为此,主流厂家几乎没有一家是生产1.3L以下的小排量车的,只有那些企业才做小排量车。不幸的是,由于无利可图,去年,奇瑞、吉利、长安等厂商都纷纷调整产品布局,将中档轿车列为了主攻方向,小排量车产品的研发投入明显降低。在利益的驱动下,厂家都放弃对小排量车的研制,小排量车的前景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老沈不得不这样说:小排量车的窘境2008年还将继续!